糖心Vlog精品一区二区

当前位置: 糖心Vlog精品一区二区>>学院新闻>>正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卫茂平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作者:
日期:2016年12月06日 00:00
浏览量:

12月3日上午九点半,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生导师卫茂平教授应邀来到我院,在外语北楼叁楼报告厅作了题为“‘今天您诗意地栖居了吗’——从一句德诗汉译看翻译问题及其他”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德语系负责人张晓晖主持。卫茂平教授精彩的报告深受大家喜爱,吸引了德语系教师及全校120余名学生前来倾听。

卫茂平教授围绕经由哲学家海德格尔阐发后的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歌——《人,诗意地栖居》中“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句展开话题。他首先引用我国当代着名人文学者刘再复和哲学家李泽厚的观点对“诗意地栖居”进行了详尽阐释。“诗意”(诲颈肠丑迟别谤颈蝉肠丑)与“栖居”(飞辞丑苍别苍)二词进行逐个分析的过程中,针对“诗意”(诲颈肠丑迟别谤颈蝉肠丑)一词,卫茂平教授对比翻译家梁宗岱所译的歌德晚年自传《诗与真》和该作品的英译者对“诗”(辫辞别迟颈蝉肠丑)一词的翻译,发现德语中的许多词汇并不能够在英语中找到合适的替代词,而当下发行的德语着作汉译本大多由英语转译而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意偏差。对于“栖居”一词,卫茂平教授谈到,“栖居”比之德语原文中的“居住”(飞辞丑苍别苍)提升了原作的语言品质,主要为了满足受众欣赏需求而对其进行高强度的美化。这种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当今德语译者的翻译之中,卫茂平教授在对“诗意地栖居”这一主题进行总结时坦言,将老庄俊逸出世的思想归于荷尔德林的作品中更像是国人的一厢情愿。他强调知人论事:翻译毕竟不是单纯的再创作,译者应当联系作者本人的生平与写作特色,尊重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好“诗与真”的平衡。

提及如何想到“诗意地栖居”这一报告主题时,卫茂平教授展示了数年来他在《新民晚报》、《新华每日电讯》、《文汇报》等多家报纸上搜集到的对于“诗意地栖居”这一典故的引用。他认为,对于德国这样一个思想家辈出的国度,更多有价值的哲学、历史典籍等待着我们翻译引入。在接下来的学生提问环节里,他劝勉在座的德语系同学踏踏实实学习,保持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学术问题,从学习中求得真知,不断拓宽知识面,来填补我国目前德语翻译人才缺乏的现状。

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这次讲座开阔了德语系师生的学术视野,使大家对翻译问题甚至德语文学认识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讲座结束后,卫茂平教授还向德语系师生赠送了《中外文学交流史》等专业图书。

卫茂平,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德语专业指导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德语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等职。目前已经出版德语文学、哲学译着叁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此外卫茂平教授还参加了多部德语词典以及德语教材的编撰工作。



上一篇:母亲助学活动协助资助人帮扶云南山区儿童15人7500元
下一篇:外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情暖河大·志愿同行”系列志愿活动
版权所有:糖心Vlog精品一区二区 联系电话:0371-22866487